9月21日,由中国环境记协主办、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承办的第25期环境茶座在京举办。会上发布了《蓝天之路:十年巨变暨2030展望》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对中国成功实现全球大气质量最快改善的历程作出回顾:
生态环境部门迅速构建大气监测网络,实时发布PM2.5监测数据,并不断提升预报预警能力,进而制定并实施“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通过强化环境执法和监管信息公开,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对燃煤、工业、交通、扬尘和散煤污染源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治理。
报告通过数据分析,定量论述了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以及各主要空气指标的显著改善,这一治理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报告称,随着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逐步确立,“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进入以降碳为主、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时期,空气质量有望在“双碳”进程中得到更大改善。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在会上介绍,按照2020年全国PM2.5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作为基线,按照传统治污路径,到2060年全国PM2.5浓度最多减到25微克/立方米,如果2030年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PM2.5年均浓度就会降到20微克/立方米。2060年如期实现碳中和,那时候全国PM2.5年均浓度会降到8.4 微克/立方米左右。
贺克斌进一步强调,我们非常关心的臭氧污染问题也是类似,近些年不断有反弹,臭氧轻度污染会造成优良天的丢失,按照双碳路径走下去,最多到2035年左右,全国臭氧浓度会降到130微克/立方米以下,2060年会降到100微克/立方米以下,远远低于160微克/立方米(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O3二级标准限值),基本上摆脱臭氧造成优良天数的影响。
每日经济新闻
本类热点
- 生态环境部召开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暨推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视频会议
- 通州:搭建全域水环境在线监控平台
- “康养”项目成“采石场”:挖山采石600余万吨,周边山体严重滑坡
- 中央环保督察:青海湖保护有薄弱环节 污水通过河流排入
- 江苏出台全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地方性法规
图片精选
时政要闻
- 共同开创中朝两党两国关系的美好未来——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朝鲜进行国事访问
- 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 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 习近平向晋升上将军衔的张升民颁发命令状并表示祝贺
- 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
- 离京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并对菲律宾进行正式访问